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【经文讲解】目录 ☜ > 正文

《地藏十轮经》讲解 (14)

地藏王菩萨

00:00
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
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
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

大家好!

欢迎继续回到佉罗帝耶山「地藏十轮法会」。此时,释迦牟尼佛与天藏大梵天王的谈话已告一段落。

【尔时,尊者优波离闻佛所说,从座而起,整理衣服,顶礼佛足,偏袒一肩,右膝著地,合掌恭敬白佛言:】

这个时候优波离尊者上场了。他听了佛陀以上的讲法之后,从座位上起来,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,然后向佛足顶礼,偏袒着一肩,右膝著地,向佛合掌,恭敬地对佛说:

【世尊,如佛所说,极善护持四根本戒,诸善男子及善女人,于其法器及非法器,其心平等,不讥不弄,不自贡高,不卒呵举。】

世尊,像您前面提到的非常善于护持杀、盗、淫、妄「四根本戒」的这些善男子、善女人,当守持好戒律之后,他的心就会非常平等。对于所有的载法之器,或者非载法之器,他不会轻易地讥笑嘲弄,不会自我贡高,不会轻率地、盲目地呵责和检举谁。

【若如是者,于未来世,有诸苾刍破戒恶行,实非沙门自称沙门,实非梵行自称梵行。诸苾刍僧,于是人等,云何方便呵举驱摈?】

如果是这样的话,在未来世,要是有诸多的比丘破戒,行了恶行,他们明明不是修行人,还自称是修行人;明明没有行清净离欲的梵行,还自我宣称已经行了清净离欲的梵行,那么所有的比丘僧们,面对前面提到的这些破戒、行恶行的比丘,不修梵行却自称是修梵行的这些人,我们该怎样去呵责、检举他们?怎样把他们从僧团赶走呢?

【佛告尊者优波离言:我终不许外道俗人举苾刍罪!我尚不许诸苾刍僧,不依于法,率尔呵举破戒苾刍,何况驱摈?】

释迦牟尼佛告诉尊者优波离说,我不允许外道和世俗之人随便去检举比丘的罪过。外道本身不信佛,他不了解佛门的规矩,不了解佛门的戒律,所以说不允许这些外道随随便便地讲佛门中僧人的罪过,同时也不允许俗人随便地说比丘僧的罪过。

这些俗人根本修行都谈不上,可能都不信佛,他们见了比丘僧,就随便地说比丘僧的罪过,这是不允许的。如果你不了解比丘僧,不了解僧人中的规矩(规章制度),就不允许你随便去检举僧人的罪过。

佛陀说,比丘僧尚且都不允许在不依于佛陀教法、律法的情况下,随随便便去呵责、检举比丘这些破戒的行为,更何况你们还不依于法,随便驱赶僧人,这是不允许的。

即便是僧人管理僧人,都要依于佛陀的教法、经律,不能随便、妄自地根据自己的判断去呵责、检举其他僧人的罪过,或者把其他僧人赶走,这是不可以的。如果你去呵责、检举僧人,或者赶走僧人,你要依于佛陀的经律,拿出理论依据来。

【若不依法,率尔呵举破戒苾刍,或复驱摈,便获大罪。】

佛陀说,如果不依照佛法而行,轻率、随便地去呵责、检举破戒的比丘,或者把比丘赶走,这就获了大罪。

【优波离,汝今当知有十非法,率尔呵举破戒苾刍,便获大罪;诸有智者,皆不应受。】

佛陀说,优波离你要知道,有十种情况是非法的、不如法的,你们不应该这样做。不应该像以下这十种情况提到的这样,去呵责、检举破戒的比丘,否则就犯了大罪。有智慧的人一定要注意。

【何等为十?一者、不和僧众,于国王前,率尔呵举破戒苾刍;】

哪十种情况呢?

第一,这些心理不平、不和合的僧人大众们,在国王的面前轻率地去呵责、检举破戒的比丘,这是不允许的。本身你们这个僧团不团结,内部人我是非、矛盾种种,你们还在国王的面前呵责、检举别人。你们的呵责、检举可能有强烈的主观色彩,未必是客观、准确的,所以不和合的僧众不能够在国王前随便检举。

【二者、不和僧众,梵志众前,率尔呵举破戒苾刍;】

第二,不和合的僧众在梵志(外道)大众面前,轻率地呵责、检举破戒比丘,这也是不允许的。本身僧团不和合,内部有矛盾,还在外道、大众面前去检举一些僧人的破戒行为,这是不允许的。

【三者、不和僧众,宰官众前,率尔呵举破戒苾刍;】

第三,不和合的僧众本身就有人我是非矛盾,在宰官大众面前去轻率地呵责、检举破戒比丘,这也是不允许的。

【四者、不和僧众,于诸长者、居士众前,率尔呵举破戒苾刍;】

第四,不和合的僧众,本身僧人内部有问题、有矛盾,还在很多的长者、居士、大众面前轻率地去呵责、检举破戒的比丘,这也是不允许的。就是说自己内部的问题都没有解决,还去外人那里宣扬比丘罪过,这是严重不允许的。

【五者、女人众前,率尔呵举破戒苾刍;】

第五条,不要当着女人大众的面,轻率地、随随便便地去呵责谁、检举谁,说谁谁谁破戒了。不允许!

【六者、男子众前,率尔呵举破戒苾刍;】

第六,在男子大众面前轻率地去呵责、检举某某破戒比丘,也是不允许的。

【七者、净人众前,率尔呵举破戒苾刍;】

第七,在净人(在寺庙中服务的人,义工,对佛法有信心但没有出家,协助僧人处理一些事情的人)大众面前也不要轻易、盲目地去呵责和检举某某破戒比丘,这是不允许的。

【八者、众多苾刍、苾刍尼前,率尔呵举破戒苾刍;】

第八,在众多的比丘和比丘尼面前,盲目、轻率地呵责和检举破戒的比丘,也是不允许的。

【九者、宿怨嫌前,率尔呵举破戒苾刍;】

第九,在宿世的冤家对头面前,或者在那个比丘的冤家对头面前,故意当着他的冤家对头去呵责、检举他,这也是不允许的。

【十者、内怀忿恨,率尔呵举破戒苾刍。】

第十,内心怀着忿恨,轻率地去呵责和检举某某破戒比丘,这种行为也是不允许的。你心里有忿恨时你的心就不平,你看到的一切可能都具有强烈主观色彩。

「甚勿信汝意,汝意不可信,得阿罗汉已,乃可信汝意」。千万不要太盲目地相信你那个「小我」,你那个「小我」一点儿都不可靠,成了阿罗汉没有「我」的时候,你再去判断一些事情吧。

【如是十种,名为非法率尔呵举破戒苾刍,便获大罪。】

佛陀说,以上十种情况大家要注意,如果触犯了那就是非法的、不如法的行为,就获了大罪。

【设依实事而呵举者,尚不应受,况于非实?诸有受者,亦得大罪。】

根据以上十种情况,如果你检举的比丘确实犯了一些罪过,但是当着这些人他都不应该去承认,为什么?就是说即便你讲的是事实,你当着以上提到的那么多人面去讲比丘罪过的时候,比丘都不能够去承认,何况你讲的还不一定是事实。就算是事实,因为你讲话的场合不对,比丘都不能轻易承认。如果你检举比丘的场合不对,这个比丘还承认了,那这个比丘也是有罪的。

【复有十种非法呵举破戒苾刍,便获大罪,诸有智者亦不应受。何等为十?】

佛陀说,还有十种情况是非法的、不如法的。如果你在以下十种情况下,去呵责、检举破戒的比丘,就有大罪。有智慧的人应该注意以下十种情况:

【一者、诸余外道,呵举苾刍;】

第一,很多外道不一定信什么宗教(不信佛),他们去呵责、检举比丘,这是不如法的行为。

【二者、不持禁戒在家白衣,呵举苾刍;】

第二,不守持禁戒的、在家的白衣居士,去呵责、检举比丘的罪过,这是不允许的。

【三者、造无间罪,呵举苾刍;】

第三,造作了无间罪业的人,将下地狱,还去呵责、检举比丘,这是不如法的。

【四者、诽谤正法,呵举苾刍;】

第四,诽谤正法的人呵责、检举比丘,目的不是维护正法,而是进一步诽谤正法。(如,你看那个比丘那样做,连个人都做不好,还是出家人呢)。他出于诽谤佛法的目的去呵责、检举比丘,这种情况是不如法的。

【五者、毁呰贤圣,呵举苾刍;】

第五,毁呰贤人、圣人的人,他把贤人、圣人都不放在眼里,随随便便地污蔑、诽谤,他还去检举比丘,他的话能信吗?

【六者、痴狂心乱,呵举苾刍;】

第六,痴狂心乱的人,他的心都不正常,心里迷乱,这种人的话能信吗?他去呵责、检举比丘,不要相信他。

【七者、痛恼所缠,呵举苾刍;】

第七,他被极度的痛苦和懊恼缠裹了自己的内心,他的心都有点儿扭曲了,他去呵责、检举比丘,能信他吗?

【八者、四方僧净人,呵举苾刍;】

第八,作为僧人的协助者,是净人(义工),他都没有出家,也不了解出家人的戒律,他去呵责、检举出家人的罪过,这是不如法的。

【九者、守园林人,呵举苾刍;】

第九,守园林的人,他们不懂佛法,也不懂比丘的戒律,就随随便便地呵责、检举比丘的罪过,这是不允许的。

【十者、被罚苾刍,呵举苾刍。】

第十,被惩罚的比丘,心里有点儿不服气、不甘心,他去呵责、检举其他的比丘,想让人家也受惩罚,或者是想获得一种心理平衡,这样的情况也是非法之举,是不如法的。

【如是十种非法呵举破戒苾刍,便获大罪。设依实事而呵举者,亦不应受,况于非实?】

如果以上十种行为犯了,那就是大罪。就算这些人检举的是事实,这个比丘真的犯了戒,那比丘都不能受,因为场合不对,他都不能够接受别人对他的检举。何况别人对他的检举还可能是不真实的、是虚构的、是诽谤,所以更不能接受。谁要是接受了,那就获了大罪。

就是说,在不适合的场合下,比丘受到了别人的批评和检举时,比丘可以不受别人的检举。或者检举人不对(或有问题),他也可以不接受。如果接受了还犯了大罪。

接下来讲的又很细,是僧团内部的事情。

【复次,优波离,若有苾刍,毁犯禁戒,与僧共住。】

佛陀说,优波离啊,如果有比丘毁犯禁戒了,他还和其他僧人共同住在一块儿。

【于众僧中有余苾刍,轨则所行,皆悉具足,一切五德,无不圆满,应从座起,整理衣服,恭敬顶礼苾刍僧足,便至破戒恶苾刍前,】

在这么多的僧人当中,有其他的比丘如果完全按照佛陀制定的规章制度而行,一切戒律都具足圆满,种种德行都很圆满,那么这个有德行的、持戒清净的比丘就可以从座位上起来,整理一下衣服,恭敬地顶礼他想要检举的那个比丘僧的僧足(顶礼那个僧人的脚,就像我们现在拜佛这样的庄重),然后来到这个破戒的比丘这里。

【求听举罪作如是言:长老忆念!我今欲举长老所犯,以实非虚妄,应时不非时,软语非粗犷,慈心不瞋恚,利益非损减,为令如来法眼、法灯久炽盛故,长老听者,我当如法举长老罪。】

「求听举罪」,就是请他允许自己检举这个人的罪过。整个过程要表现得非常有礼貌。

他说,长老啊,不知道您还记不记得,有些事情可能您忘记了。我今天想要检举您所犯的罪过,我保证我所检举的内容是真实的,不是虚妄的;我保证现在是最恰当跟您讲的时候;我保证向您检举时,用的语言是温言软语,而不是粗劣的、不礼貌的语言;我向您保证此时我的内心是慈悲的,而不是嗔恚的;我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利益佛法,而不是为了损减佛法,我是为了让如来的正法眼藏能够延续,让如来的法灯能够长明、炽盛。所以长老,请您允许我如法地检举您的罪过。

【彼若听者,便应如法如实举之;】

如果这个持戒清净的比丘想要检举的这个人允许的话,那么这个持戒清净的比丘就可以继续如法地检举了,如实相地去检举。

【彼若不听,复应顶礼上座僧足,恭敬白言:如是苾刍犯如是事,我依五法如实举之。】

如果这个犯了戒的比丘不想听、不允许的话,想要检举的这个清净僧,也应该向他顶礼之后恭敬地继续对他说(即便是他不想听,也要对他说),「如是苾刍犯如是事」,真的是这样,长老啊,你犯了这样的过罪,我依照佛陀的律法如实地向您提出来,我依照「五法」(佛陀的种种戒律、规章制度)如法地向您如实地检举出来。

【时僧众中上座苾刍,应审观察能举所举,及所犯事虚实轻重,依毗奈耶及素怛缆,方便检问,慰喻呵责,以七种法如应灭除。】

这个时候,僧众中的上座比丘应该在旁边仔细地、审慎地观察。观察这个检举别人的人,以及他所检举的这个人,以及所检举的这些事项,到底是假的还是真的,是轻还是重。按照毗奈耶(律藏),按照素怛缆(修多罗,就是经藏),按照这个律藏和经藏的内容,方便地去审视整个过程。就好像做公证一样,然后「慰喻呵责」,如果讲得对,就要支持这个检举别人的比丘,同时去呵责那个破戒者。按照「七种法如应灭除」,就是按照佛陀戒律的规定,该怎么做就怎么做。

【若犯重罪,应重治罚;若犯中罪,应中治罚;若犯轻罪,应轻治罚,令其惭愧,忏悔所犯。】

如果他犯了重罪,就重重地治罚他;如果犯了中罪(中等的罪过),就中等地治罚他;如果犯了轻的罪过,就轻罚他。让他惭愧,去忏悔他所犯的罪过。

在整个过程中,这个检举的清净僧充满了礼貌和恭敬。即便是那个比丘犯了罪过,这个持戒圆满的清净僧还要从座位上起来,整理衣服,恭敬地向他顶礼,然后请他允许自己检举他的罪过,同时要保证自己所讲的是真的,不是假的,时机是合宜的,是温言软语的,是慈心的,不是瞋恚心的,目的是利益佛法,而不是损减佛法。保证了这一切,不管那个人听不听都得检举。那么上座比丘就在旁边做公证,然后如法地进行治罚。我们能够感受到,整个过程非常庄严、庄重。

【时,优波离复白佛言:世尊,若实有过恶行苾刍,恃白衣力,或财宝力,或多闻力,或词辩力,或弟子力,以如是等诸势力故,凌拒僧众;上座苾刍,持素怛缆及毗奈耶及摩怛理伽者,如法教诲,皆不承顺,如是苾刍,云何治罚?】

这个时候,优波离尊者又问了释迦牟尼佛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,他说世尊啊,要是真的有这些罪过的、行了恶行的比丘,他们明明有罪过,明明行了恶行,但是他们倚仗着白衣居士的势力,或者倚仗着自己有很多财宝,或者倚仗着自己广学多闻,或者倚仗着自己有很多的词汇、能言善辩,或者倚仗着自己的弟子众多,倚仗着以上种种势力,就「凌拒僧众」,拒绝僧人们检举、批评他的罪过,这些上座的比丘依照着经、律、论如法地去教诲他,他都不听受,这样的比丘我们该怎么办呢?

【佛言:优波离,上座苾刍持三藏者,应和僧众,遣使告白国王、大臣,令助威力,然后如实依法治罚。】

佛陀说,优波离,上座比丘依照着经、律、论三藏,他应该和合所有僧众们,派遣一个使者去告诉国王或者大臣,依靠政治的力量,让国王、大臣给自己增加威力,然后如其实相地、依照佛陀的律法去治罚那些破戒的、行恶行的比丘。

【时,优波离复白佛言:世尊,若彼有过恶行苾刍,以财宝力,或多闻力,或词辩力,或以种种巧方便力,令彼国王、大臣欢喜,皆住破戒非法朋中,容纵如是恶苾刍罪,不听如实依法治罚,尔时僧众应当云何?】

这个时候,优波离尊者又对佛说,世尊,如果那些本身有罪过、行恶行的比丘,他们倚仗着财宝的势力,倚仗着自己饱学多闻,倚仗着自己能言善辩,或者他们有种种的善巧方便力,他们使国王、大臣欢喜,国王、大臣都偏向他们。就是说这些破戒的、行恶行的比丘和这些国王、大臣都成了朋党,他们是一伙儿的了,这些国王、大臣就纵容这些比丘的罪过,他们不允许我们依照着实相,依照着佛陀的律法去惩罚、治理这些比丘,这个时候,僧人大众们应该怎么做呢?

【佛言:优波离,若彼苾刍行无依行,于僧众中,粗重罪相未彰露者,是时僧众应权舍置。若彼苾刍行无依行,于僧众中,粗重罪相已彰露者,是时僧众应共和合,依法驱摈,令出佛法。】

佛陀说,优波离,如果你刚才提到的这些比丘,行了一些不该行的行为,在僧人大众中,如果他们一些粗重的罪相(一些很明显的、破戒的罪)还没有显露出来的时候,僧众先把他们放一边,先不管他们。

这些行了不该行的、破戒的比丘,如果在僧人大众当中,他们那些粗重的罪相(非常明显的犯戒行为)已经昭示、显露出来了,这时僧人大众就应该和合在一起,依照着佛陀的律法(戒律之法),把他赶出佛门。

【优波离,譬如燕麦,在麦田中,芽、茎、枝、叶与麦相似,秽杂净麦,及至彼草其穗未出,是时农夫应权舍置。穗既出已,是时农夫恐秽净麦,并根剪拔弃于田外。】

佛陀说,优波离,就好像燕麦这种植物混在麦田当中,它的芽、茎、枝、叶跟麦子很相像。它掺杂在麦田当中,其实是染污了麦田。但是因为燕麦的芽、茎、枝、叶和麦子相似,这个时候是不好处理的,所以要等待。等到什么时候呢?等着这个燕麦的穗出来的时候(抽穗时),就很明显跟那个麦穗是有差异的。这时农夫担心这个燕麦伤害了他想要的麦子,就可以连根地剪掉或者拔掉这个燕麦了。但是当这个燕麦的穗还没有出来的时候,农夫就可以先放在一边先不管它。

【行无依行破戒苾刍亦复如是,恃白衣等种种势力,住于僧中威仪形相与僧相似,秽杂清众,乃至善神未相觉发,于僧众中,粗重罪相未彰露者,是时僧众应权舍置。】

这些行了不该行的破戒比丘也是这样的,他们仗着白衣居士跟他们的关系好,仗着有种种的势力,他们在僧众中的威仪形象,外表上看好像跟一些贤圣僧是一样的、一致的,但他们就好像燕麦混在麦田一样,污染了这些清净的僧众。他们开始装得还挺像,这个时候不好去处理他们。「乃至治善神未相觉发」,就连这个审视善恶的善神,可能都没有觉察到这个僧人是有问题的。但是在僧人大众中时间长了,他就露出马脚来了。这些破戒的、行恶的比丘,这些「粗重罪相」慢慢地就显露出来,狐狸尾巴早晚就露出来了。

【若诸善神已相觉发,于僧众中,粗重罪相已彰露者,是时僧众应共和合,依法驱摈,令出佛法。】

到最后,这个善神都发现了这个人某些行为有问题。在僧人大众中,当这个行破戒行为的比丘,有一些粗大的罪相显发、显露出来时,僧人大众就可以和合在一起,依照着佛陀的经、律、论,把他赶出佛门。

【优波离,譬如大海不宿死尸;我声闻僧诸弟子众亦复如是,不与破戒恶行苾刍死尸共住。】

佛陀说,优波离,就好像大海不会留着死尸过夜一样,在我的所有弟子大众们当中,这些声闻僧、清净僧也不会跟那些行破戒恶行的比丘共住一处的。那些破戒的比丘,就好像戒法、律法中的死尸一样,这些持戒的清净僧是不会跟他们共同生活在一起的,所以要把他们赶走。

【时,优波离复白佛言:世尊,若彼破戒恶行苾刍,僧众共和合驱摈已;彼恶苾刍以财宝力,或多闻力,或词辩力,或以种种巧方便力,令彼国王、大臣欢喜,皆住破戒非法朋中,以威势力凌逼僧众,还令如是破戒苾刍与僧共住,尔时僧众当复云何?】

这个时候,优波离又再次问佛说,世尊,要是那些破戒的、行恶行的比丘,在僧人大众的和合努力下把他们赶走了,但是那些恶性的比丘靠着自己多有财宝,或者饱学多闻,或者能言善辩,或者有种种的善巧方便,他们亲近国王、大臣,使国王、大臣欢喜,那些国王、大臣都帮着那些破戒的、行恶行的比丘(这些国王、大臣有威势力)。这个破戒的、行恶行的比丘就倚仗着国王、大臣的威势力,来压迫僧人大众允许他跟这些僧众住在一起,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?

【佛言:优波离,尔时僧中有能悔愧持戒苾刍,为护戒故,不应瞋骂破戒苾刍,但应告白国王大臣。】

佛陀说,优波离,这个时候僧人大众中谁要是能够有愧悔之心,有忏悔心,常怀惭愧心,他又是持戒清净的比丘,他为了护戒律的缘故,他不要以瞋心去骂詈那个破戒的比丘,他应该如实地向国王、大臣禀告实相。

【但应告白国王大臣;或恐凌逼,而不告白,应舍本居,别往余处。】

就这样说:尊敬的大王,或者某某大臣,为什么我们僧团把这个人赶走?因为他已严重损坏了戒行,在这里会损害我们这个僧团的声誉,也影响其他大众的修行,所以我们不得已把他赶走。但是如果那个国王、大臣非常偏袒、袒护那个破戒的比丘(国王、大臣不讲道理),根本听不进去你说的话,甚至可能用政治的势力来伤害僧团的话,这时我们就没有必要再去解释什么了。我们这些清净僧可以舍离过去居住的地方,去别处居住,依然不跟破戒人在一起住。如果破戒僧想回来,我们就去别处,总之躲开你,不跟你住一处。

清净僧不与破戒僧共住,这也象征着佛陀正法的清净、超脱和洁白。

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四

无依行品第三之二

【尔时,地藏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:大德世尊,颇有佛土五浊恶世空无佛时,其中众生烦恼炽盛,习诸恶行,愚痴佷戾,难可化不?】

这个时候地藏菩萨摩诃萨又上场了。

地藏菩萨摩诃萨对释迦牟尼佛说,至圣至德的世尊,确实真的有佛国是五浊恶世,也真的存在没有佛的时候。像这样的五浊恶世,当佛还没有出现的时候,众生的烦恼是非常炽盛的,众生习惯了造作各种恶行,非常愚痴,性格暴戾,都成习惯了,非常粗暴,像这样的众生还能够教化他们吗?

【谓刹帝利旃荼罗、宰官旃荼罗、居士旃荼罗、长者旃荼罗、沙门旃荼罗、婆罗门旃荼罗。如是等人,善根微少,无有信心,谄曲愚痴,怀聪明慢,不见不畏后世苦果,离善知识,乃至趣向无间地狱。】

比如说像刹帝利旃荼罗、宰官旃荼罗、居士旃荼罗、长者旃荼罗、沙门旃荼罗、婆罗门旃荼罗,以上种种人,善根微少,没有信心,谄曲(经常谄媚,巴结人),心理扭曲,而且很愚痴,他们自以为很聪明,非常骄慢,他们看不见、也不害怕后世的苦果(苦果恶报),他们远离了善知识,乃至造作恶行,会去无间地狱,像这样的人还有救吗?

(旃荼罗,是古印度最低贱的一类人,往往都是屠夫、杀手、刽子手这样的),刹帝利旃荼罗、宰官旃荼罗、居士旃荼罗,在各种种姓中,都有亲近这些种姓的人,他们行恶行,广造杀业,甚至被人指使去造作杀业的人,善根微少,对于佛法没有信心,谄曲愚痴又骄慢,自以为聪明(都是小聪明),他们看不见、也不害怕后世的苦报,远离了善知识,将下无间地狱。

【如是等人,为财利故,与诸破戒恶行苾刍,相助共为非法朋党,皆定趣向无间地狱。】

地藏菩萨说,这样的人贪财好利,跟那些破了戒、行恶行的比丘结成好朋友(什么人找什么人)。这样的人竟然喜欢那些破了戒的、行恶行的比丘,他们成了一伙人,到最后互相影响,都会去无间地狱。

【若有是处,我当住彼,以佛世尊如来法王,利益安乐一切有情,无上微妙甘露法味,方便化导令得受行,拔济如是刹帝利旃荼罗,乃至婆罗门旃荼罗,令不趣向无间地狱。】

地藏菩萨说,如果真的有这样的地方,我应该安住在这样的地方,我一定要去这样很难度的众生所在的地方。我要靠着诸佛世尊如来法王的力量,去利益安乐这一切有情众生,用无上的微妙甘露法味,善巧方便地教化、指引他们,使他们接受善行。我要去拔济和救护这样的刹帝利旃荼罗,一直到婆罗门旃荼罗,以上提到的这些行恶行习惯的、顽固不化者,我一定要避免他们下无间地狱。

【尔时,佛告地藏菩萨摩诃萨言:善男子,于未来世此佛土中,有诸众生烦恼炽盛,习诸恶行,愚痴佷戾,难可化导,谓刹帝利旃荼罗、宰官旃荼罗、居士旃荼罗、长者旃荼罗、沙门旃荼罗、婆罗门旃荼罗。】

这个时候,释迦牟尼佛告诉地藏菩萨摩诃萨说,善男子,在未来世娑婆世界这个佛国,确实有很多众生烦恼炽盛,习惯了造作诸多的恶行,非常愚痴,性格非常粗暴,他们非常难教化,也难引导。像你提到的帝利旃荼罗、宰官旃荼罗、居士旃荼罗、长者旃荼罗、沙门旃荼罗、婆罗门旃荼罗。

【如是等人,善根微少,无有信心,谄曲愚痴,怀聪明慢,离善知识,言无真实,不能随顺善知识语,常行诽谤毁呰骂詈,于诸正法犹豫倒见,不见不畏后世苦果,常乐习近诸恶律仪,好行杀生,乃至邪见,欺诳世间,自他俱损。】

如是种种人,善根微少,对佛法没有信心,心怀谄曲,非常愚痴,自以为聪明,非常骄傲,远离了善知识,说话从来也不说几句真实的话。他们不能够随顺善知识的教法,常常行诽谤之语,甚至毁呰骂詈善知识及善法,对于诸多的正法,他们犹豫不决,甚至起颠倒的邪见。他们看不见、也不害怕后世的苦果,他们喜欢亲近那些恶的律仪,他们喜欢杀生,喜欢抱持邪见,喜欢欺诳世间人,使自己和他人都受到损害。

【是刹帝利旃荼罗,乃至婆罗门旃荼罗,坏乱我法,于我法中而得出家,毁破禁戒,乐营俗业。】

像前面提到的这种种人,坏乱了我的佛法。有的人还出家了,出家之后毁破禁戒,喜欢经营世俗的事业。

【彼刹帝利乃至婆罗门等,恭敬供养,贪利求财,有言无行,传书送印,通信往来,商贾贩易,好习外典,种植营农,藏贮宝物,守护园宅、妻妾、男女,习行符印,咒术使鬼,占相吉凶,合和汤药,疗病求财,以自活命,贪著饮食、衣服、宝饰,勤营俗务,毁犯尸罗,行诸恶法,贝音狗行,实非沙门自称沙门,实非梵行自称梵行。】

前面提到的这些人,竟然被很多的刹帝利婆罗门恭敬、供养,多么奇怪!这些旃荼罗、行恶行的人在佛门出家了,毁犯禁戒,喜欢经营世俗之业,甚至还得到了刹帝利国王、婆罗门这些大学者及一些修行者的恭敬和供养。这些人贪财好利,说一套做一套,说的好听,行为上根本做不到;喜欢传个书,送个信儿;喜欢跟外界通信往来;喜欢做生意;喜欢学习外道的典籍,还喜欢种植一些农作物,或者积攒一些金银财宝,也喜欢守护花园、宅院。甚至,他们都出家了还喜欢拥有妻妾,喜欢男女之事;喜欢去弄个符、弄个印或者是咒术,去控制鬼;或者去占相算命、占卜吉凶;或者合和一些汤药去治病,目的是求财而不是利益众生,总是为了自己这个肉身的生命,去贪著种种饮食、衣服、珍宝、饰品;喜欢经营世俗的业务。他们毁犯了佛陀的戒律,行种种的恶法,他们的声音是贝音(声音都不正常了),行为是狗行。他说的和做的都不能统一起来,他的行为简直是畜牲的行为。这些人在毁犯佛陀无上的神圣教法,他们根本就不是修行人,还宣称自己是修行人;根本没有行清净离欲的梵行,还自我宣称在行梵行。

【彼刹帝利旃荼罗,乃至婆罗门旃荼罗,爱乐亲近,恭敬供养,听受言教。】

世间那些刹帝利旃荼罗乃至婆罗门旃荼罗,那些不明真相、心理有问题的人,还喜欢亲近这样的假修行者、有问题的犯戒僧人,还恭敬、供养他,还听受这些犯了严重戒律的僧人的言教。

【此破戒者,于刹帝利旃荼罗,乃至婆罗门旃荼罗,亦乐亲近,恭敬供养,听受言教。】

这些破戒的僧人,对于刹帝利旃荼罗、婆罗门旃荼罗也喜欢亲近。那些有问题的人喜欢亲近破戒僧,破戒僧也喜欢亲近那些有问题的人。他们互相之间恭敬、

供养。世间有问题的人非常恭敬、供养这些破戒僧,还听信他们的教法、他们的讲法。

【若见有人于我法中,得出家已具戒富德,精进修行学无学行,乃至证得最后极果,彼刹帝利旃荼罗,乃至婆罗门旃荼罗,反生憎嫉,不乐亲近,恭敬供养,听受言教。】

这些人结为同党之后,看到有在佛法中出家以后认真持戒、富有德行的人,他们精进地修道,修学佛陀讲的学、无学之行(在修行过程中可能证得各种各样的果位),非常精进努力,到最后有的也修成正果了。这些有问题的人集结有问题的僧人,反而生起了憎恨和嫉妒。世间这些有问题的人,不愿意亲近真正持戒的、富有德行的僧人,也不愿意去恭敬、供养,也不愿意听这些持戒清净的人讲法。因为持戒清净的人讲法也是让你持戒,他不愿意持戒,就不愿意听这些持戒僧人的讲法。他喜欢听破戒僧人讲法(破戒僧讲,不要执著戒、执著那个戒相,关键是戒体、戒性,关键是心里不执著。你要超脱,要超脱戒律)。这些有问题的人就喜欢听不持戒的教法,不喜欢听持戒的教法。所以他不亲近真正的僧人,也不恭敬、供养真正的僧人。这简直是黑白颠倒啊。

【善男子,譬如有人入宝洲渚,弃舍种种帝青、大青、金、银、真珠、红莲华色筏琉璃等大价真宝,取迦遮珠。】

佛陀对地藏王菩萨说,善男子,这种情况就好像有的人进入了埋藏着珍宝的大陆或者岛屿,但是他把种种珍贵的帝青、大青、金、银、珍珠、红莲花还有筏琉璃等等这些价值昂贵的、真正的珍宝都舍去了,竟然去取了最不值钱的迦遮珠。

【于未来世此佛土中,有刹帝利旃荼罗,乃至婆罗门旃荼罗,亦复如是,入

我正法宝洲渚中,弃舍种种具戒富德、乐胜义谛、具足惭愧学无学人,及善异生,精勤修学六到彼岸、具诸功德真圣弟子;】

未来世,在娑婆世界这个地方,有很多刹帝利旃荼罗,甚至婆罗门旃荼罗(这些有问题的人)明明有点儿信佛,来到了佛门当中,来到了埋藏着正法珍宝的大陆和岛屿,但是他却弃舍了种种持戒、富有德行的人;弃舍了种种能够证得第一法乐的胜义谛;弃舍了具足惭愧的这些真正的僧人;弃舍了这些真正在修行道路上努力的,无论是证得了学、无学果位的人;他们弃舍了真正的僧人;弃舍了真正精勤修学六度、能够到达彼岸的这些人;弃舍了具备诸多功德的真正贤圣僧。

【取诸破戒好行众恶,无惭无愧,言辞粗犷,身心憍傲,离诸白法,无慈无悲恶行苾刍,以为福田,恭敬供养听受言教。如是恶人师及弟子,俱定趣向无间地狱。】

他们却亲近那些破戒的、喜欢行恶行的比丘。他们来到佛门当中,竟然喜欢亲近那些无惭无愧的人、言辞粗犷非常粗鲁的人;喜欢亲近那些身心骄慢、舍离了善法的人;喜欢亲近那些无慈无悲的、行恶行的比丘,竟然把这些破戒、行恶行的比丘,当作是福田来恭敬、供养,还听受他们讲法。就像前面提到的这些恶人,无论是师父还是弟子,到最后都会去到无间地狱承受重苦。

此处,释迦牟尼佛就在提示我们,在佛门当中有两种人:一种是种种具戒,就是种种戒行都圆满,而且富有德行、德能,他们喜欢追求胜义谛,已经证得禅定、证得法乐,他们具足惭愧心,严格要求自己,一路上精勤修学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,他们能够到彼岸,他们有真功德,这是贤圣僧。另一方面,在佛门中也有破戒的、喜欢行恶行的、无惭无愧的、言辞粗鲁的、身心骄傲骄慢的、远离了善法的、无慈无悲的比丘。你要亲近贤圣僧,一定不要亲近这些破戒、行恶行的比丘,不然将滑向无间地狱呀。

地藏菩萨在前面的发愿里提到,他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有问题的人,地藏菩萨说,「我当住彼」,如果真的有这样的地方(有问题的地方),我要安住在这样的地方,靠着诸佛如来法王无上的神圣教法、甘露一般的微妙法味,去方便教化和导引这些有问题的众生,去拔济他们、救护他们,避免他们下无间地狱。所以,在最艰难的地方,永远有地藏菩萨!
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
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
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

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!

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!

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!

地藏王菩萨

地藏王菩萨

常行惠施如轮恒转,持戒坚固如妙高山,精进难坏如金刚宝,安忍不动犹如大地,静虑深密犹如秘藏,等至严丽如妙华鬘,智慧深广犹如大海,无所染著譬太虚空......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