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【经文讲解】目录 ☜ > 正文

《地藏十轮经》讲解 (8)

地藏王菩萨

00:00
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
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
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

欢迎大家继续收听《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》第八课。这里依然是释迦牟尼佛应着地藏王菩萨的要求在讲法。

【善男子,如刹帝利灌顶大王,初登王位,受帝职已,观察过去、未来、现在诸王法道,】

上节课,佛陀用一个国家新即位的国王来打比方,形容佛陀将在五浊恶世(娑婆世界)转正法之轮。这里佛陀又继续对地藏菩萨说,善男子地藏啊,就好像前面提到的这个刹帝利灌顶大王,刚刚登上王位,得到了皇帝的这个职位之后,他就「观察过去、未来、现在诸王法道」,在诸王所统治的这个国家是什么样的情况?

【于其种种王业轮中,以善观察因、果、报、智,随其所应,建立一切辅臣僚佐,普及国邑愚智人民三种业轮;】

在种种王业轮中,在各种大王(过去先王)所采用的治政纲领当中,他去观察因呀,果呀,报呀,智呀,根据这个国家的具体情况以及手下人的能力建立了一个官僚体系(其实是一个政治体系),建立了一些「辅臣僚佐」,这样官僚体系建立起来就比较完备。然后「普及国邑愚智人民三种业轮」就开始治理国家了。治理国家内不管是愚昧的人,还是智慧的人。该怎么样治国?

【由此业轮,率土众生长夜受用,】

这个新即位的刹帝利灌顶王统治国家有方,所以这个国家的所有众生「长夜受用」,就是一直都很受用。

【所有种种适意资具,喜乐增长,能灭一切怨敌恶友。】

大家所需要的一切资生用具都开始增长了,没有再像过去那样匮乏,大家的喜乐就开始增长了。可以想象啊,仓廪实而知荣辱。国王治国有方,温饱问题解决了,大众民众们的喜悦增加了,甚至也可能更懂得礼数了。所以也灭掉了一切的怨敌恶友,风气完全的扭转了。

【何等名为三种业轮?一者,建立帝王业轮,谓善教习军阵斗战,降他兵众,抚育人民;】

这个国王治理国家有方,前面提到用三种业轮来治理国家,哪三种业轮呢?首先,国王先建立「帝王业轮」,帝王业轮——先兴兵,就是说先发展军队军力,军力强盛的时候,可以降服其他国家那些侵扰的兵众。这样抚育本国人民,军力特别强盛,其他国家没有敢侵扰这个国家的,那么人民就安居乐业了。这是第一步,发展军力。

【二者,建立田宅业轮,谓善教习造舍营农,令得安隐,饮食充足;】

第二步,建立「田宅业轮」。发展了军力,人民是安全了,但是要吃饭就需要发展田宅业轮。「田宅」就是善于教授该国的人民开始学习怎么样造房子呀,怎么样务农啊,种庄稼呀,这样就使民众得到了安隐,饮食就充足了,吃喝都不愁了。

【三者,建立财宝业轮,谓善教习工商杂艺,令得种种珍玩资财,随意受用,增诸快乐。】

第三,建立「财宝业轮」。吃喝不愁的基础上还需要人民富起来。先让人民吃饱,然后让人民富起来。这个时候就开始发展工商业,还有各种各样的三百六十行,使得这个国家的人民,种种珍宝和所需的一切资财,或者甚至是所喜好的一切物品,(玩:指喜好的一切物品,而不是玩具),大家想要的一切应有尽有,在物质上得到了大享受了。

【善男子,刹帝利种灌顶大王,成就如是第二王轮。】

佛陀说,善男子地藏啊,像前面提到的这个刹帝利灌顶王,真的非常有治国能力,他就成就了第二种王轮。

【由此轮故,于自国土得安乐住,能伏一切怨敌恶友,善守护身,令增寿命。】

因为他治国有方,所以在这个国家就可以安乐,可以降伏一切的怨敌恶友,甚至还能「善守护身」,就是「仓廪实而知荣辱」,也吃饱饭了什么都不愁了,开始重视礼节了,风气开始好转了,各自能够守护好自己的身体。如果是连饭都吃不饱,然后又很内乱的话,国家不太平,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非常的紧张。现在人与人之间「善守护身」,自己都能守护好自己的家庭,什么也不缺,也不想伤害别人,这样寿命也开始增加了,这个国家的人民就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生活了。

【善男子,如是如来初成佛果,得无上智,观察过去、未来、现在诸佛法眼,以善观察诸业法受因果报智,】

佛陀对地藏说,类似这样子,释迦牟尼佛被诸位菩萨、大菩萨推举上了佛位继承了佛果之后「初成佛果」,刚刚成佛果,得到了无上的智慧。就观察过去,未来,现在,诸佛他们都是怎样认识这个世界的。然后善于「观察诸业法受因果报智」,就发现这个世界,在相的世界,因果法则统领着一切相世界的关系,种什么因得什么果,种什么因有什么报。在因果法则中充满着一种智慧,一种规律。

【建立一切所化有情三种业轮。】

然后就根据因果律,佛陀就「建立一切所化有情三种业轮」,就开始给大家讲法。讲法来教育大众,教育大众就如同是领导、统治大众一样的,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规范人类群体之间的关系。

【由此业轮,能令三宝种姓法眼长夜不灭,无上正法炽盛流通,令诸有情长受种种生天涅槃安隐快乐,及令一切外道邪论不能降伏我正法眼,而能如法摧彼邪论。】

因为教化人民有方,使得佛、法、僧三宝的种姓,法眼(正法之眼)长夜不灭。正法之眼——形容正法的光明可以使黑夜都被照亮了。无上的正法炽盛地流通起来了,让所有的有情众生可以尽情地享受升天或者证涅槃的安隐快乐,也可以让一切的外道邪论不能降服我们的正法,就这样可以摧破外道的邪论。

【善男子,何等名为三种业轮?一者,建立修定业轮;二者,建立习诵业轮;三者,建立营福业轮。】

佛陀说,地藏啊,善男子,佛陀在教化众生的过程中,他采用的三种业轮,分别是什么呢?

教化众生三种手法:第一,建立「修定业轮」;第二,建立「习诵业轮」(习诵:修习朗诵或者背诵各类经典);第三,建立「营福业轮」。

怎么样累积福报?先修定让人心稳定,然后习诵业论,习诵大乘经典,这样可以与诸佛菩萨的频率靠拢,而且增长自己的智慧。第三,可以增加众生的福报,增加众生的福德智慧。

【善男子,云何如来修定业轮?定有十种:何等为十?】

释迦牟尼佛说,地藏啊,善男子,那么到底什么是如来的「修定业轮」呢?有十种,哪十种呢?

【谓正观察诸有识身六种境界,】

你要怀着正念去观察,「诸有识身」这一切有情识的众生啊,他的身体中有六种境界,这里讲「诸有识身六种境界」,你也可以理解为只要一个众生活着,他就有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」六识。

【我、我所执以为其因,】

在「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」这六识的背后,「我」和「我所」的执著是根本因。这里就如同前面《密严经》提到的,这个「末那识」它贯穿于我们的前六意识当中,「末那识」这个强烈的「我执」。有了「我执」就有了「我所执」——这是我所拥有的,我所造作的。这个第七识——「未那识」,贯穿于六识当中,是一个背后的根本推动力了。

【业为良田,无明覆盖,爱为滋润,无有自在,依他而立,系属众缘。】

这个「业」,众生的造作,「业」代表造作,「业」代表善业,恶业或者无记业,它不一定一定是善是恶,也有可能是无记,它代表造作。这个业是良田,但是众生被无明覆盖了,被爱欲滋润着,无有自在。在业的良田内,被无明覆盖着,被爱欲的雨水滋润着,众生就没有自在。然后这个相世界,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?依他起性,这是唯识宗的内容。「依他而立,系属众缘」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,这里能生,那边有了条件,然后产生了。

【为欲断灭业、烦恼、苦三种流故,如是观察。】

我们修定目的是断灭业,断灭造作。修定是无为,无为就不造作,无为断灭业、断灭烦恼。烦恼因为执著而生,因为「我执」的推动,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就产生了。那么如果在定中消灭了我执,烦恼就不见了。烦恼不见了,众生的苦也消失了,在定中深入法性,真如状态的时候,哪有生老病死苦,爱别离,怨憎会,五阴炽盛……?没有这些苦。

【云何业流?谓诸有情所行诸行。】

这里又讲,具体业流什么样子呢?就是所谓有情众生「所行诸行」,这个业流的「业」代表造作。所以你所行的一切都可以称之为是「业」,业流的一部分。

【若此诸行,所由无明,及爱为因,能生诸有,名烦恼流。】

那你的这种造作,因着无明而造作,因着爱欲而造作,这样就产生了世间诸有,诸种存在。然后烦恼流就产生了——无明呀,爱欲呀,执着呀,「烦恼流」产生了。

【若由烦恼,识为其因,众缘和合,名色生起;】

由着烦恼,「识为其因」,「识」代表一种生命力,一种本在的,一种觉性,一种生命力。

「识为其因」,然后「众缘」又「和合」,「名色」就起来了,「名色」产生了。

【名色为因,众缘和合,六处生起;六处为因,众缘和合,触、受、后有、生、老死等,次第生起,是名苦流。】

「名色为因,众缘和合」,六处(也叫六根)就产生了。「六处为因」再「众缘和合」,外在条件一配合,触觉的「触」,还有感受的「受」,还有这个「生、老、病、死」就都来了。

这里讲的是什么呀?无明缘行,行缘识,识缘名色,名色缘六入,六入缘触,触缘受,受缘爱,爱缘取,取缘有,有缘生,生缘老死……这是讲的十二因缘的链条。这样一个一个的都产生了,这「苦流」就产生了。

【如是三流,业为良田,无明为因,爱为滋润,而得生长。】

前面提到的「业流」、「烦恼流」、「苦流」。业就是良田,然后「无明」就是根本因,爱欲的雨水一直在播洒和滋润,然后使得这些痛苦和烦恼进一步的生长。

【为欲枯涸业为良田、无明为因、爱为滋润三种流故,于五取蕴,观为无常及苦、无我,愚钝无动,】

所以,如果想要把这个「苦流」给断掉,枯干这个业呀,无明呀,爱欲呀,那怎么办?就是我怎么从痛苦中逃出来?

要「于五取蕴」就是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」五蕴观为无常。常观五蕴无常——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都是无常的,都是苦的,都是无我的,都是「愚钝无动」的。因为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好像不会马上根据你的心意而改变,它愚钝无动,很无情。

【如幻、如焰、如水中月、如梦所见,空无所有、无相、无愿,无所造作,无生无起,无出无像,寂静远离,无所出生。】

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又像幻梦一般,像幻影,像海市蜃楼一样,又好像阳焰一样,又好像水中的月亮,又好像梦中之物,空无所有。你要去观这个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「空无所有」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即是空,空即是受,想即是空,空即是想,行即是空,空即是行,识即是空,空即是识。

这里又像《心经》,所以说《地藏十轮经》内涵非常的深广丰富。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空无所有,然后你在定中就入到无相、无愿解脱门里去了。「空、无相、无愿」三解脱门你就进去了。在三解脱门里,你进去了,你就「无所造作」,这是无为之行。无所造作,既然不造作就没有什么生起,没有什么相生起,没有什么相出来,你就「寂静远离」了一切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。「无所出生」,就慢慢入无生法忍。

【于五取蕴,如是观察,能顺空忍,顺无相忍,顺无愿忍。】

于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」——五蕴,就这样观,然后顺着这个「空忍」,就是顺着这种空的意境和感觉,慢慢顺着这种无相的意境和感觉,顺着这种无愿(就是没有任何的意识、意念、想法),顺着「空、无相、无愿」的这种境界和感觉深入进去。

【为欲随顺观五取蕴,复方便修入出息观,即是修习持来去念。】

深入「空、无相、无愿」三解脱门,你就非常寂静了。但是在寂静中,常常众生就无法安住,一遇到这个寂静不知所措,就下座了,就停止了禅修了。但是为了让你能够继续安住呢,佛陀说,你要在这个基础上去修入息和出息。安般守意——《安般守意经》的内容:安般、安般……入息、出息,入息、出息……

开始观呼吸了:观这个气息进来、出去、进来、出去……你到了「空、无相、无愿」这里,当你无所适从的时候开始观呼吸就能稳定住你了。这个时候就修习「持来去念」——这个时候就开始对于来的念头、去的念头就开始保持「毗钵舍那」观照了,也就是说「空、无相、无愿」是止,「持来去念」是观。

【云何由念如实观察入息出息?】

那么,怎么样在这个基础上顺势而行?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」都空掉的时候,进入「空、无相、无愿」,由着这个念下去,怎么样如实地观察呼吸的进来、出去呢?

【谓正观察,数故、随故、止故、观故、转故、净故,】

「谓正观察」——要正观察(正确的观察方法佛陀教给你了),「数、随、止、观、转、净」这六个字,我们过去在第二期禅修课上也讲了。

【应知此中,数能造作二种事业:】

比如说,你数「安般」数十次:安般、安般……可以用你的手指计数,「安般」数十次。「数」它的作用有两者:

【一、能为依伏诸寻伺,】

第一、这里其实应该是读「能为依,伏诸寻伺」,就是数「安般」(数呼吸)它能够成为一种定你心念的方法,你的心念在这里依止下来、安下来,能为依止处。「伏诸寻伺」就是伏住你的攀缘心或者掉举心——东找西找不知道要找什么一样,就像猿猴一样找来找去。这个静不下来的心,你通过数呼吸能够伏住它。你数安般的时候你不会再想三想四,想七想八了。也不会再找什么,再等待境界,不会的。所以这是第一个作用。

【二、能取于入出息相。】

第二个作用是当你把心念放在数呼吸这里的时候,每一次气息的进来、出去,你是不是都有觉知啊?「能取于入出息相」就是对于入出息都有觉知。就如同《四念处经》中讲的「知息长、知息短」—进来的这口气是长?是短?我都能知道,了了分明。

【随能造作二种事业:】

这个字是「随」,刚才讲的是「数」,然后「随」,慢慢随它去这个「随」它有两个功效:

【一、依出离舍诸寻伺,】

第一、靠着这个「随」你慢慢出离了——随他去就出离了嘛,随他去吧,不管了那个意思,就出离了嘛。依着随能出离;第二「舍诸寻伺」,这是第一个功效里面的两者。第一个功效里的小①,依着这个「随」,随他去,能够出离,能够不著它;然后小②,就是「舍诸寻伺」,可以舍离你那个上攀下缘的心,左摇右晃找东西的那种定不下来的心,舍掉它、随它去,我就不管它,我就安住本来、安住当下了。所以就舍掉了那个「寻伺」。

【二、能善取入出息相。】

然后「随」的第二种功效:随他去,我反而更分明了。我远离队伍的时候,队伍里有几个人更分明了。「能善取入出息相」对于这个出入息,我更了了分明了。

【止能造作二种事业:】

接下来第三个字「止」的作用,「止」有的时候也讲「歇即菩提」这个「歇止」,「止息」的止,它有两重功效:

【一、能示现入出息灭,】

第一重功效:「止」慢慢的,安般守意从数呼吸开始,到最后随它去,到最后呼吸消失了、停止了,「能示现入出息灭」——出入息消失了。

【二、能安住胜三摩地。】

第二个功效:呼吸消失的时候,慢慢的心跳也停止了,脉搏也停止了,入定了,入三摩地了。

【观能造作二种事业:一、能示现入出息尽,二、能安住心及心法,别异观察。】

接下来就谈这个「观」字了,「观」的两种功效:第一,能够「示现入出息尽」,第二,「能安住心及心法,别异观察」。「观」,首先,观什么?你已经「止」了(呼吸都停止了),这时候在停止中,你很分明地了解到:哎呀,呼吸都停止了!这是我观察到的,我觉知到的。然后,能够安住在心和心法当中,安住在你阿赖耶这个识心,这个动力源的本身及这个本身的任何作用里面。「别异观察」,你这个「观」是始终在的。

【转能造作二种事业:一、能方便舍诸取蕴,二、能方便趣入圣地。】

接下来是「转」字,「转」能够有两种功效:第一,能够方便你舍掉了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;第二,能够使你慢慢地趣入圣人境界。

【净能造作二种事业:一、能舍结,二、能净见。】

之后是「净」,「净」能够有两种功效:第一,是能够舍掉一切的结缚,在极致的净中,哪还有结缚?没有了,本来清净,到这里了,舍掉了所有的结缚、缠缚,然后「能净见」,净能生大明、静极光通达,「能净见」这里就是光通达的时候了。

这样讲的就是在禅定中,「数、随、止、观、转、净」的六妙门,深入禅定的六妙门,然后佛陀说,这六妙门就是六种方便,从修出入息入手,然后开始慢慢地去观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空了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空了其实再度地可以观入出息,然后数、随、止、观、转、净,慢慢地趣入三摩地,甚至是圣人之位。

【如是六种方便,修习入出息观,便能随顺观五取蕴。】

接下来,佛陀又回过头来讲,你反复地利用数、随、止、观、转、净这六种方法,去进行观呼吸的下一步修习,就能够观五取蕴——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的本来面目了。

【所以者何?如是入息出息自性,名色取蕴;如是入息出息领纳,名受取蕴;如是入息出息取相,名想取蕴;如是入息出息造作,名行取蕴;如是入息出息了别,名识取蕴;】

其实想一想,这个气息进来、出去,这个气息本身是不是色相的层面?是,这是「色取蕴」;那么入息出息的领纳,我们这个入息,气流进到我们身体,又出去了,这是不是一种觉受?是,这是「受取蕴」;那么入息出息的取相叫「想取蕴」,你感觉到有气息进来出去,有气息有感受,这是心想的层面;如是入息出息的造作是行的层面,你一直在呼吸,生命就在呼吸间,一直在呼吸,这就是「行」,是一种动作、一种有为、一种相中的有为、一种惯性、一种作为;那么这样入息出息的了别,你知道这是入息、这是出息,这个是入息长、那个是出息长,这个是入息短、那个是出息短,这就是「识取蕴」;所以单单一个观呼吸,从里面就可以看到五取蕴——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」。

【如是所说五种取蕴,各各别异,互不相似,】

如是所说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)五取蕴,各各别异,每个都不同吧?个个都不相似吧?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哪个都不相似。

【新新非故,无住无积,不可言说。】

但是「新新非故」,每一次你观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一直在变,每分、每秒、每个刹那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都在变,每次出现的都是最新的,然后就把旧的压下去了,就好像海,一浪又一浪,新浪就把旧浪拍在沙滩上了,这样子「新新非故」,每个新的、更新的又出来了,有更新的又超过这个更新的,就是这样子的。无所住,那个旧的是无所住的,总是被推向了远方,越来越远。「无住无积」,这样在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中你就感受到一种无所住,无所积累,无所积攒。它是流动变化的,是不可言说的。

【如是观察五种取蕴,能除三行。】

就这样观察五种「取蕴」: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就能够除掉你的「身、口、意」的一切造作,身、口、意消失了,你是如此的净啊。

【若能如是究竟,随观三种行尽,便能于此诸有识身,六种境界究竟随观,我、我所执业,】

如果这样的去获得究竟,「随观三种行尽」,身、口、意消失了,「便能于此诸有识之身」就能够在你这个有神识的身体上,「六种境界究竟随观」。那么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,慢慢的你都能够获得一种究竟的觉照。原来六识的背后是「我、我执」的推动,「我、我所执」就是「末那识」的推动。「我、我所执业」这个六识是不是一种造作呀?是,造作就是业。

【于无明、爱、因田覆润,一切皆尽。】

那么,在无明的田地上,爱的雨水在滋润。这样一切都尽了。你就是通过前面讲的数、随、止、观、转、净,这样修,慢慢地一切都尽了。无明尽了,爱欲尽了,一切都尽了……

【如是修习四种念住,皆得圆满;乃至修习八支圣道,皆得圆满;如是乃至修习十八不共佛法,皆得圆满;】

这样的修习四念处,「四念处」就是心念所常住著的四个场所。四念处住,在这四个地方下功夫——在身念处、受念处、心念处、法念处下功夫,这样修得圆满。

大家想要进一步地了解相关的内容,可以复习一下第二期禅修课,从《四念处经》那节课开始的几节课,复习一下「四念处」。

这样,四念处慢慢就修圆满了,你就可以再继续完善你的八圣道,也圆满了,这样修十八不共法都圆满的时候,你就成佛了。因为十八不共法是佛独有的十八种奇异的能力,其他人不达到佛的程度,无法拥有。如果你这样的次第修习四念处圆满了,数、随、止、观、转、净圆满了,修习八圣道圆满了,到最后十八不共法圆满了,那不就成就了吗?

【如是乃至修一切种无生法忍,首楞伽摩三摩地等,皆得圆满。】

这样,一切无生法忍你都证得了,地藏菩萨所证得的首楞伽摩三摩地你也证得了,就全圆满了。

【如是修习持来去念,入诸静虑,】

就这样修习「持来去念」,就是观你的这个念头来来往往,来了去了,对它有觉观。「入诸静虑」(思惟修)这个禅定,入禅定。

【名住正法胜义有情,名为真实修习静虑,名为真实供养三世诸佛世尊,名一切佛心中之子,】

你这样修,那你是真正安住正法、安住胜义谛的有情众生了。这就是真实修习禅定的方法,如果这样来修习禅定就是真的,真实地在供养三世一切诸佛世尊。你才是佛心中之子,你是诸佛心中之子,这是嫡传的,就是佛的心入你心。

【从佛口生,是法所成,是法所化。】

那你真的是亲领了佛陀的真髓了,是佛的正法所培养出来的法子,是法化成的应化身佛了。

【或有菩萨,如是修习渐渐退转,乃至漏尽,成阿罗汉,具六神通;】

当然也有的菩萨就这样的修结果没修好,渐渐退转了。有的菩萨就是也是修这个止观啊,慢慢没修好,退转了,退转了倒是也获证了漏尽了,成了阿罗汉了,具六神通,这也不错了。没成佛,但是成了阿罗汉,具备六种神通。

【或有菩萨,如是修习渐渐增长,功德圆满,成大菩萨;乃至十八不共佛法,一切种智修习圆满,此人不久,当得无上正等菩提。】

也有的菩萨这样的按照前面的方法修习,渐渐增长自己的道力,功德圆满成了大菩萨。也有的众生,通过前面佛陀的介绍这样修啊,修十八不共佛法,证得了一切种智圆满了,这个人不久就成了无上正等正觉者。

【善男子,我以如是诸业法受因果报智,观察三世诸佛法眼,安立有情,于此十种修定业轮,令其修习。善男子,是名如来修定业轮。】

佛陀说,如来怎么教化众生?修定是第一位的,深入如来境界,证入如来法性,就像以上提到的去观众生的「业、因、果」,果报啊,在这一切因果中体现那种智慧,道的本来规律。然后观察三世诸佛的正法眼藏是什么样子的,然后通过三世诸佛的正法眼藏,指示秘密的修禅心髓,去安立教化有情众生,去修习禅定,这就是如来的「修定业轮」了。

【善男子,云何如来习诵业轮?谓诸苾刍,或苾刍尼、邬波索迦、邬波斯迦,或复净信诸善男子,或善女人,善根微薄,依世俗谛,根机未熟,】

接下来,如来还有一种教化众生的方法,提升众生智慧和境界的方法,扭转众生的频率的方法,就是「习诵业轮」。习——修习,诵——朗诵。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、出家的男众女众、在家的男众女众、或者对于佛法怀着清净心的、有善根的、这些信赖佛法的人,可能还没有皈依呢,但是相信佛法,非常有善根,这些善男子善女人,依着世俗谛,根机还没有熟。

【我当安置如是有情,令其习诵初夜、后夜,精勤无怠。】

佛陀说,我就安置这些有情众生,让他们读经。初夜、后夜,精勤无怠地读经。

古印度把一天二十四小时分成六小时,他们一个小时相当于我们四个小时,初夜是下午六点到晚上十点,中夜是晚上十点到凌晨两点,后夜是凌晨两点到六点钟,这是初夜、中夜、后夜。

【若诸有情求无上智,我当安置纯净大乘,令其自读,或教他读,令其自诵,或教他诵,令其自说,或教他说;】

佛陀说,我让大家去读经,初夜后夜读经,精勤地读经,不要懈怠。如果有情众生想要追求无上的智慧,我就把他安置在纯净的大乘妙法中,让他去读大乘经典,让他自己读或者也教别人读;让他自己背诵,也教别人背诵;让他自己讲说,也教别人讲说。这里没有说,必须出家人才能讲说,前面提到,出家的男众女众,在家的男众女众,一切净信的善男子善女人,都要读经、背经和讲经,这是佛所讲的。

【于大乘中,令其自习,或教他习;为令自身及他身中大烦恼众皆除灭故,】

自己修习也教别人修习,读经可以除烦恼。大家注意:读经可以除烦恼——自己的烦恼,他人的烦恼,大烦恼都能除灭。

【为令证得无上智故,为除一切有情苦故,为令趣入无畏城故。】

读经可以证得无上智慧,除掉一切有情众生的苦,趣入(趋入)无畏之城池,就是进入无所畏惧的城池。大家有空要多读经。

【若诸有情求缘觉乘,我当安置诸缘起法,令其习诵。】

有的有情众生想要追求「缘觉乘」的果位,佛陀就给他们讲缘起法:性空缘起、十二因缘……讲这些,使他们去诵习相关的经典,读诵、背诵相关的经典。

【若诸有情求声闻乘,我当安置百千文颂四阿笈摩,百千文颂毗奈耶藏,百千文颂阿毗达磨,及毗婆沙,令其习诵。】

有的众生想求「声闻乘」的果位,想证阿罗汉,佛陀就让这些人去读百千文颂的四部《阿含经》。

四部《阿含经》卷帙浩繁,不过我们也已经计划要讲了。有很多众生也在期待。四部阿含经分别是《杂阿含经》《中阿含经》《长阿含经》《增一阿含经》。

【若诸有情求声闻乘,我当安置百千文颂四阿笈摩,百千文颂毗奈耶藏,百千文颂阿毗达磨,及毗婆沙,令其习诵。善男子,是名如来习诵业轮。】

佛陀说,有的众生想证阿罗汉,我就让他们去学《阿含经》,去修习《阿含经》;同时,想证阿罗汉的这些人,我再让他们去读百千文颂的「毗奈耶」(律藏)。我们知道优婆离尊者就是通过认真地持戒(守持戒律)证得阿罗汉的。《大般涅槃经》讲阿罗汉持戒非常严密,想证阿罗汉的,佛陀说多读「毗奈耶」(律藏),读律藏好好的持戒,帮助你证阿罗汉。同时想证阿罗汉的这些人还要去多读百千文颂的「阿毗达摩」论著。「毗婆沙」是对于律藏和论藏进一步的解释和描述。读诵非常的重要啊,善男子。这就是「习诵业轮」了。佛陀说,地藏啊,读经、诵经、背经、讲经非常的重要啊!

大家注意:无论是你想证阿罗汉、证缘觉果位、成佛——成就无上智慧,都要亲近佛陀的大乘经典、广学多闻。《大般涅槃经》有原话:「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见如来,应当修习十二部经(十二大类经典),受持、读诵、书写、解说」,善男子善女人谁想见到真佛成为真佛,就必须去修习十二大类经典,要受持(受而持)、要去读诵、要抄写、要讲说,这是《大般涅槃经》佛陀遗言中的原话,非常重要!也不是说只学一部经就行了,其他不用学了,这样依然不圆满。

【善男子,云何如来营福业轮?谓诸有情,根机愚钝,未种善根,智慧微劣,懈怠失念,染著种种受用资具,远离善友,】

接下来又讲,有的众生想要增加福报,不是吗?如来又有「营福业轮」给大家了。一切有情众生,有一些根基愚钝的,没有种善根的,智慧微劣的,或者懈怠了,失去了正念了,或者染著了种种受用资具、贪著享受的,远离了善友。

【我当安置如是有情,使营福业,谓令修作佛、法、僧事,及亲教师、轨范师事。善男子,是名如来营福业轮。】

佛陀就想,这样的众生我就让他累积人天福报也行,让他远离三恶道。安置这样的有情众生,让他们经营福德之业、福报之业。「修作佛、法、僧事」,就是广做佛事,供养佛、法、僧等等,供养自己的亲教师、轨范师,供养师父,这都是可以给你自己增加福报的,这就是如来的「营福业轮」。

【善男子,我成如是第二佛轮。由此轮故,以其无上三世业智,如实了知一切有情,诸业法受因及果报,】

佛陀说,地藏啊,善男子,就这样我成就了第二佛轮,靠着第二佛轮,就如同国王去治理国家,先发展兵力,再发展农业,再发展工商业。那么佛陀呢,让大家先修定,再读经开智慧,然后再增加福报,这是佛陀教化众生的方法。靠着这种方法,靠着佛陀无上的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世诸佛的智慧,如实了知一切众生的根器、如实了知众生的这个业力上,受因和果报,受什么因得什么果。

【随其所应立三业轮,成熟一切所化有情,得安隐住,得无惊恐,得无所畏,摧诸天魔外道邪论,转大梵轮,成大梵行,如实了知众生因报。】

随着众生的需要,建立了三种业轮——修定、读经(增加福报),供养僧(供养师父),这样可以成熟一切所度化的有情众生,让众生真正地得到安隐住。

想一想,定功深厚都能成佛,读经也能够获得佛陀究竟圆满的智慧,再加上增加了福报,所以所有众生就得到了安隐,无有惊恐畏惧,得到了无所畏惧的这种洒脱自在。可以摧伏一切天魔外道和邪论,甚至这些众生可以学着佛轮转大梵轮、成大梵行。佛陀转大梵轮成大梵行,救度了无量众生成佛,也可以转大梵轮成大梵行。

那么下面的经文是讲佛陀怎么样因机逗教的,又是拿这个刹帝利灌顶大王打比方,具体的内容我们下节课再跟大家分享。

大家都知道末法时期,娑婆世界的众生定功一般都很差,实证比较差。这节课佛陀的这个「修定业轮」的讲解这一段落非常的重要,大家要反复的复习和应用,同时配合我们第二期的禅修课,如果禅修课反反复复的学透了,再看这里就非常简单了。

佛陀以无尽的慈悲智慧,开阐无遮大教,没有遮掩的把所有的正法秘藏都传授给了我们,我们需要的只是拂去这些正法秘藏上的尘埃,好好地领受这金子般、钻石般的光华。

「如是观察五种取蕴,能除三行。若能如是究竟,随观三种行尽,便能于此诸有识身,六种境界究竟随观,我、我所执业,于无明、爱、因田覆润,一切皆尽。如是修习四种念住,皆得圆满;乃至修习八支圣道,皆得圆满;如是乃至修习十八不共佛法,皆得圆满;如是乃至修一切种无生法忍,首楞伽摩三摩地等,皆得圆满。如是修习持来去念,入诸静虑,名住正法胜义有情,名为真实修习静虑,名为真实供养三世诸佛世尊,名一切佛心中之子,从佛口生,是法所成,是法所化。」

感恩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!

感恩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!

感恩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!

感恩顶礼过去、现在、未来十方世界所有诸佛……

地藏王菩萨

地藏王菩萨

常行惠施如轮恒转,持戒坚固如妙高山,精进难坏如金刚宝,安忍不动犹如大地,静虑深密犹如秘藏,等至严丽如妙华鬘,智慧深广犹如大海,无所染著譬太虚空......

猜你喜欢